【漫長的放下】
文:陳曉蕾
著名科普作家李偉才博士,在獨生女兒自殺後,一度想跟著離開:「當時感覺很強烈,或者衝動,就是跟著她走——但我是無神論者,相信人死如燈滅,於是告訴自己:她已經走了,我跟著她走,又有什麼意思?」
二零一一年女兒參加完大學迎新營後兩天,在住所陽台跳樓,遺書簡單地向家人道歉和道別。大家都查不出原因,李偉才想了又想,還是選擇理性:「純粹從理性角度,如果大腦出問題,確實是不用解釋的。」當天女兒精神狀態如何,心理狀態如何,永遠沒有答案。
很長一段日子,李偉才一個人食飯,突然會哭;一個人走在路上,突然會哭,尤其經過女兒以前溫書的地方。「她當時那麼勤力讀書考進大學,還未開學就離開,那一切是白費嗎?」
可以念頭一轉,他又告訴自己:「如果她十九歲走了,之前的都是白費,那一個人九十歲走,其他也一樣,十九歲和九十歲,比起人類歷史幾千年,或者比起地球歷史幾十億年,同樣都是一彈指,沒有分別。」
在最傷痛的時候,他就寫信給女兒,一封封,超過五十封後來結集成書。慢慢地,他終於接受這份傷痛永遠不會消失。
「我根本就是一個破碎了的人,到我死那天都不會好。一個很漂亮的花樽,大力掉在地上變成一片片碎片,再利害的工匠也不能修補回來!這到我死那天,也不會改變。」
裂痕不會消失,但花瓶修補回來,仍然可以載水,插花。李偉才相信儒家思想:「既然決定留在世上,若然渾渾噩噩,甚至自暴自棄,那不比死更差嗎?儒家思想做人一定要積極奮進,要繼續做自己應該做,或者喜歡做的事。」
他認真地寫下兩句:「熱切地擁抱生命 坦然地面對死亡。」
.
香港每年約有一千人人自殺,身邊人帶著傷痛活下去。生命熱線自二零一四年起開始和公眾殮房合作,家屬到達公眾殮房認領遺體時,法醫會就會介紹服務,家屬若同意,釋心同行」自殺者親友支援計劃的負責社工蔡秀玲就會聯絡家屬。
「個人的情緒會很複雜,像掉進一個漩渦裡面,家屬通常會問自殺的原因,會問是否跟自己有關?當他們覺得自己有責任便會感到內疚;也會否定、憤怒、思念、不安;有些家屬會變得抑鬱,覺得混亂、無助、羞愧,甚至會產生自殺念頭。」蔡秀玲說家屬最常問的,就是什麼時候才會「好起來」,可是這樣反而會更難走出來:「這是人生一個很大的轉變,不可能短時間內處理。別想著要立即將這件事抹走,要學習如何面對、跟這件事共存。」
在這期間,家屬最想身邊人同行和接納,而不是指責和質問。
.
港台死神九問 2
漫長的放下?
https://www.rthk.hk/tv/dtt31/programme/questioningthegodofdeath2
.
關於近日的自殺
【生死學堂:如何聆聽自殺者和在生者的心聲?】
文:許寶强 流動共學執委、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客席副教授
反送中運動掀動了數以十萬民眾的心情,尤其在幾位年輕生命消逝之後。選擇結束生命,又或哀痛悼念背後的情感,大抵是一種深沉的悲憤和極端的絕望。除了這些強烈的情緒外,自殺者的行動,是否也同時向在生者發放一些訊息?而在生者的哀痛和悼念,是否亦向自身和其他在生或尋死者表達另一些心聲?該如何閱讀和理解這些強烈的情緒和訊息?其成因、社會脈絡和文化氛圍?又怎樣與不同年齡、性別、階層的朋友交流感受和觀點,用同理心聆聽他人的憤怒與哀愁、勇敢與溫柔、絕望與坦然?
講座從反送中運動中所觸發的「我要攬炒」集體情感切入,嘗試理解自殺者和在生者的聲音,以及這種自毀情緒的社會成因,希望有助我們拓展認知視野與多元情感,讓自己與所關顧的人減負情感的重擔,為走更遠的路鋪墊根基。
觀看講座 https://m.youtube.com/watch?v=Zh7qKpCI7fo&feature=youtu.be